朱仲梁和朱靖垣祖孙两个上了航母之后,已经休整补给完成的航母双编队就再次离港。
这两艘大型航母虽然都已经正式交付海军了,但工部为了记录和解决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新的问题,仍然安排了小规模的工匠团队,继续跟着海军舰队活动。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名叫邹明海,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北方汉子,是正五品的高级工匠。
这时候就跟在朱仲梁和朱靖垣身边,给两人介绍航母和飞机的情况:
“陛下,殿下,现在咱们的航母和飞机,其实都还算是测试当中。
“所以现在船上搭载了的飞机型号比较多,目前总共有七种。
“首先就是已经定型的,在原有的定海号上测试过的,五型战斗机的舰载型号。
“五型舰载战斗机是数量最多的战斗机,是用于验证和摸索航母作战理论的主力战斗机。
“然后就是两种测试中的新型舰载战斗机,七型和八型。
“七型战斗机是在五型的基础上,更换了验证中的双排气缸发动机。
“它的汽缸从一排九个,增加到了两排十八个,理论最大功率应该能够超过两千马力。
“发动机目前还不是非常稳定,持续输出功率暂时只有一千六百马力。”
朱仲梁和朱靖垣祖孙两个,站在航母甲板中间的跑到上。
看着两侧船舷上倾斜着停放的两排战斗机。
其中一排朱靖垣在地面上见过,类似历史上的海怒式战斗机。
他们就是已经定型的五型舰载机,使用单排九缸星型发动机,标准功率一千马力。
目前航程已经优化到了一千公里,作战半径也超过了四百公里。
另外一排中的一部分,形态跟五型战斗机类似,但是机头被略微加长了一部分。
整个机体外形轮廓,也发生了一些不是细微的变化,似乎是重新设计了。
那些就是换装了双排十八缸的新发动机的七型战斗机。
朱仲梁听着邹明海的说明,明显带着惊叹和感慨,以及毫不掩饰的惊喜说:
“短短五年的时间,发动机功率就从上百马力,一路提升到了一千六百马力。
“太快了,真的太快了,这种功率的飞机,已经具有统治天空的能力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仲梁下意识的转脸,看向自己身边的朱靖垣。
在心中忍不住感慨,有自己这宝贝孙子的引导,有大明皇帝和皇室财团的权力支持,大明的航空技术发展真的快到飞起来了。
如果没有他直接指明了道路,大明的工匠应该自己也会慢慢摸索出这些技术。
但是实现的时间就可就没数了。
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一千马力的发动机都是个未知数。
朱靖垣正仔细的盯着一架七型战斗机的前头观察,心中考虑发动机相关的事情。
星型活塞发动机,从一排变成两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节点。
理论上可以让功率直接翻倍,增加的空间却并不是很多。
有了两排就能继续设计三排,甚至四排的超级星型活塞发动机。
这样的技术成熟之后,把活塞发动机功率提升到两千马力,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了这种多排气缸堆叠的设计,再加上涡轮增压、喷水恢复、涡轮复合等几个增加发动机功率的关键配套技术,基本上就是风冷发动机的终极形态了。
这条路走到极限之后,就该转向涡轮发动机了。
现在大明的设计工匠,在自己的引领下,已经基本完成了多排气缸的堆叠。
涡轮增压等配套技术,不知道有没有自发的摸索出来。
如果没有的话,自己也差不过该主动提一嘴了。
邹明海注意到太上皇朱仲梁看着朱靖垣,而朱靖垣正在仔细观察旁边的这些飞机,就马上跟着说明它的大致情况:
“七型舰载战斗机更换了发动机之后,性能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最大平飞速度,已经达超过了六百公里每小时。
“正常巡航速度也超过四百公里每小时。
“航程达到了一千两百公里,作战半径逼近五百公里了。
“我们安装了两门二十毫米机炮,机腹下能够挂载五百公里的炸弹。”
朱靖垣听了轻轻点头,这飞机看参数已经完全可以用了。
朱靖垣记得不是很清楚,感觉二战早期的大部分战斗机,应该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然后朱靖垣的视线转移,看向了旁边的十几架双发战斗机。
还有他们后方的,那些双发攻击机们。
这些东西更是直接超出了二战服役的战斗机和攻击机的规模。
历史上的双发螺旋桨舰载机,英国的海蚊式、海黄蜂,美国的F7F虎猫,其实都是战后才完成并服役的。
倒不是说当时的海军强国,在二战前乃至二战中都造不出双发舰载机。
而是大飞机要用大航母,不然作战能力直接断崖式的降低。
当时的世界各国都没有那么大的航空母舰,
虎猫是给六万吨的中途岛搭配的,海蚊式和海黄蜂也是伴随着四万七千吨的大胆级航母的设计和建造推进的。
但是等到中途岛和大胆级航母服役的时候,喷气时代已经到来了。
双发螺旋桨舰载机直接错过了时代。
现在这个世界,喷气时代还没影呢,甲板比中途岛更大的航母已经造出来了。
那双发舰载机也就理所当然的可以尝试上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