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绝大多数部族都是逊尼派,但哈扎拉人为了保持独立性,一开始就选择了什叶派。
故此,当伊尔汗国、帖木儿汗国先后崩溃后,当地的普什图人逐渐冒出头来,他们毕竟人多势众,渐渐将分布在各地的哈扎拉人压缩在贫瘠荒凉的兴都库什山脉一带。
兴都库什山脉北支的巴克山南麓的艾巴克本是萨迪克的领地,为了让哈扎拉人攻打马扎里沙里夫,萨迪克大大方方将此地让了出来,让其作为哈扎拉人的攻击基地。
前提就是特鲁琴人介入了,哈扎拉人与吉尔扎伊人今后在阿富汗的定位已经被乞塔德想好了。
但乞塔德显然小看了复杂的阿富汗,也小看了萨迪克这样的枭雄。
正如冬末春初的喷赤河,表明看起来洁白无瑕,一片宁静,实则暗流汹涌,等春天正式驾临,则是脱缰的野马,爆发的火山,崩塌的雪顶。
按照特鲁琴的协调,将来由萨迪克汗继任阿富汗沙阿,而北面总督则由奥尔格勒汗来担任。
于是,当萨迪克汗召唤奥尔格勒时,他二话没说就过来了。
城堡面前的昆都士河开始解冻了,冰块夹带着枯木、各种动物的尸体互相碰撞着当当作响朝着北面的阿姆河浩浩荡荡奔腾而去,不过这里是河流最狭窄处,两岸之间只有不到三十米,一座石桥赫然横跨左右。
这座石桥显然是以前的蒙古人进来时携带的汉人工匠修建的,那圆拱形的形状,桥上的狮子头,桥身的龙形浮雕,带有明显的汉风。
蒙古帝国崩溃后,这里战事频仍,不过这座石桥却保留了下来,后来的人们也忘却了这座石桥的建造者,都称呼它为“安拉的奇迹”。
石桥的那一头,是一大片荒漠,一条三米宽的土路掩映其中,正是通往艾巴克的道路。
时近黄昏,按照约定,奥尔格勒此时应该赶到了才是,但极目望去,荒漠在残阳中依旧一片宁静。
“可恶的泰穆里人!”
哈扎拉,本意是千户之地,可想而知在伊尔汗国时代,阿富汗地区可能有一个千夫长统辖着,波斯人以及哈扎拉人自己也是称呼的,但对于阿富汗人来说,他们却是泰穆里人。
不过,哈扎拉人早在唐代就存在了,玄奘取经时就曾路过巴米扬,也见到了那里有不少人长得像东土人士,有人说他们实际上大月氏西进时携带的河西走廊汉人、匈奴人的后代。
匈奴汗国、柔然汗国崩溃时无一例外都向西逃窜,自然携带了大量有着东方面孔的部族,其中一部分恰好在巴米扬一带停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来到此地的部族越来越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面孔的人自然喜欢住在一起,自然越聚越多,后来的蒙古人也是如此。
扯远了,正当萨迪克骂了一句,就要悻悻然走下城墙时,对岸的荒漠上突然扬起了一大团烟尘。
很快,一小队骑兵从中冒了出来!
萨迪克手里有一支特鲁琴人送的单筒望远镜,他赶紧打开查看。
一色的蒙古马,东方面孔,当中一位约莫四十左右,面目扁平,须发稀疏,一双小眼睛几乎瞧不见,在冬末春初的荒漠上正在催马扬鞭。
奥尔格勒!
而对岸的奥尔格勒也在惴惴然。
如果没有特鲁琴的崛起,真正出身于西征蒙古人之后的奥尔格勒所在的部落是不可能崛起的,虽然他们都被外人称呼为哈拉扎人或者泰穆里人,但在内部他们又有分别。
有的自称大月氏后裔,有的自称突厥后裔,自然有的自称成吉思汗后裔,他们在面对外敌时能够团结在一起,一旦没了外面的威胁,内里也是打成一片。
但在上次特鲁琴侵入此地,并掠走两万户哈扎拉人后,“特鲁琴”这个名字就在兴都库什山脉一带传开了。
特鲁琴,这是一个典型的蒙古名字!
于是,绝大多数哈扎拉人都愿意跟着奥尔格勒走。
乞塔德不明白其中的利害,但奥尔格勒显然是懂得,他是真正了解吉尔扎伊人以及他们的首领萨迪克的。
如果说帖木儿汗是一头狂野的哈扎拉豹(兴都库什山脉特产的一种雪豹),那么萨迪克就是妥妥的雄狮!
他就要面对这头雄狮了!
喜欢1745龙兴欧罗巴请大家收藏:(www.miaobigee.com)1745龙兴欧罗巴妙笔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